主要完成單位:河北省農林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山東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
主要完成人員:高占林、門興元、李麗莉、李耀發、黨志紅、李瑞琴、安靜杰
獲獎時間:2016年
獲獎等級:河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授獎部門:河北省人民政府
成果簡介:
盲蝽是盲蝽科昆蟲的統稱,也稱盲蝽蟓。在我國,危害農作物生產的主要種類有綠盲蝽、中黑盲蝽、苜蓿盲蝽、三點盲蝽和牧草盲蝽等,為害的主要作物有棉花、棗、葡萄、櫻桃、蘋果等果樹等多種重要作物。上世紀90年代后期,隨著轉基因抗蟲棉的大規模種植,減少了防治棉鈴蟲(兼治盲蝽)的農藥使用量,造成盲蝽爆發。在華北平原環渤海區域(河北、山東、天津等省市),盲蝽的危害尤其嚴重,造成了作物減產、農藥使用量劇增,食品安全、環境惡化等一系列問題。該項目主要進展如下:
(1)研究明確了在華北平原環渤海區域對農作物造成嚴重為害的盲蝽種類主要為綠盲蝽,闡明了其對棉花、棗(冬棗)、葡萄、櫻桃、梨等經濟作物的危害規律,確定了盲蝽防控的重點作物種類和區域。
(2)明確了盲蝽在華北平原環渤海區域不同作物組成的農田生境中的種群動態和田間轉移規律,闡明了氣候因子(溫度、光照、降雨)、生物因子(寄主植物、自然天敵)和農事管理(作物布局、種植模式、栽培管理、化學防治)對盲蝽種群數量的影響,為制訂盲蝽綜合治理措施提供了依據。
(3)揭示了除抗蟲棉推廣種植導致殺蟲劑用量減少是盲蝽由次要害蟲上升為主要害蟲的因素外,地區寄主作物分散性強有利于盲蝽遷移為害和種群繁殖為華北平原環渤海區域盲蝽爆發成災的另一主要原因,為制訂區域性持續防治盲蝽持續控制策略提供了理論依據支撐。
(4)獲得了“含有氟鈴脲和馬拉硫磷的殺蟲劑及其用途”等4項國家發明專利,“多通道昆蟲光波測定儀”等3項實用新型專利,制定出《棉田盲蝽綜合防治技術規程》等9項省級地方標準。為昆蟲學領域的研究提供了更為精確的方法,規范了盲蝽綜合防控技術。
(5)研發了綠盲蝽發生期測報裝置、專用性誘劑、植物源引誘劑、高效環保型化學藥劑、冬剪除卵等產品和關鍵技術,結合作物布局、清除轉移寄主、抗蟲品種為主的農業防治技術,色板粘殺、膠帶阻隔等物理防治技術,植物源農藥為主的生物防治技術,應用高效低毒藥劑的化學防治技術,集成組裝了棉田、苜蓿田、冬棗園、桃園、梨園、葡萄園、蘋果園等不同作物的盲蝽綜合防控技術體系。
該項目針對棉田、苜蓿田、冬棗園、桃園、梨園、葡萄園、蘋果園等不同作物的盲蝽綜合防控技術對盲蝽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和常規防治技術相比減少了農藥的投入和防治成本。根據示范結果,和常規藥劑防治相比,棉花果樹每畝可增產10%以上。減少農藥使用次數和使用量50%以上,降低勞動力的投入,降低了農產品的農藥殘留,提高了作物品質、產量,保障了食品安全,同時減少了對天敵的殺傷,具有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2013-2015年,在河北和山東省累計推廣2200萬畝,獲得經濟效益45.8億元。
本成果適用于華北平原環渤海區域棉花、果樹、苜蓿等農作物的重大害蟲-盲蝽的綜合防治。